藏地密码

字:
关灯 护眼
藏地密码 > 学霸的军工科研系统 > 第1003章 卫星凝视侦察

第1003章 卫星凝视侦察

热门推荐: 收尸人盗墓笔记剃头匠鸿蒙道
    “小鹰号?”


    听到这个结论,大屏幕前的几名海军军官几乎同时眼前一亮。


    脸上的表情,更是精彩纷呈。


    其实刚刚,大家就对这个目标的性质有所猜测。


    只是由于担心空欢喜一场,所以谁也没敢妄下结论。


    但现在,有了美国方面碰巧发布的消息作为旁证,基本上是稳了。


    这片海域本来就不是什么繁忙的国际航道,突然出现一个尺寸大概在300米*40米的东西,航向和时间段也能对得上。


    几乎不可能再有其他可能。


    “总算呐……”


    众人当中军衔最高的那位发出一阵悠长的叹息,紧接着走到大屏幕前,双手背于身后,抬头紧盯着那一小片有些扭曲失真的浅色影子。


    不知道是不是出于心理因素,在听到刚刚的消息之后,现在用肉眼再看,似乎都有了些航母甲板有棱有角的模样……


    “总算是抓到你了……”


    他低声喃喃自语道。


    作为很长一段时间当中的第七舰队旗舰,小鹰号服役生涯中的大多数时间,都活跃在华夏周边的各个热点地区。


    得益于常规动力航母无需经历超长时间的维护和更换核燃料,其有效在航时间相比后来的核动力晚辈们要高出许多。


    尤其是进入90年代以后,更是一直充当急先锋。


    尽管在96年那次最广为人知的事件当中并未出现小鹰号的身影,但在更早两年的1994年,它却与当时尚且弱小的华夏海空军进行过一番对峙。


    也就是进入到21世纪后,由于服役时间实在太长,加上2001年还跑到北阿拉伯海去参加了一圈持久自由行动,所以近两年稍微淡出了一些视野。


    但无论如何,小鹰号,对于华夏海军来说,都绝对算得上是老熟人了。


    而且是不太好对付的那种——


    单论出动率,航空母舰当然无法抗衡陆地机场。


    而在多個型号的二代半,以及三代机服役之后,华夏空军在小规模顶尖战力的质量上,倒也不虚那些f14或者f18。


    但问题在于。


    航母作为海上移动机场,拥有无可比拟的主动性。


    作为缺乏反制手段的防守方,华夏往往需要像刚才那样,通过公开信息推断对方舰队的行踪。


    而除非在某处港口靠泊,否则这种推测是不准确的


    况且,如果别人真想干点什么,那往往会隐匿,甚至刻意提供假的舰队航行信息。


    在这种情况下,就只有当目标非常靠近海岸线的时候,才能通过对海探测雷达或是侦察机来追踪对面的位置。


    但超地平线雷达受制于原理,精度普遍非常抱歉。


    侦察机则很难突破防空圈拦截冲到对面头上。


    这也是为什么,海军方面即便在马上就要高速换装的当口,还是挤出了一部分经费,用于支持海洋一号的技术验证项目。


    然而今天的经历,却堪称大起大落一波三折。


    首先是海洋一号第一次开机工作,竟然就捕捉到了有效目标。


    结果还没来得及高兴起来,一盆冷水就兜头浇了下来——


    几乎没人想到,在特定情况下,海洋遥感的成像效果会如此抽象。


    想象中由卫星群发回来大量遥感图像,然后通过参谋单位研判,最终形成打击链的场景,显然并没有那么容易走通。


    然而另一方面,最终的结果似乎又证明,星载程序对于目标特征的识别能力比预想当中更强。


    参谋单位压力很大,但参谋单位的压力又没那么大……


    “这一颗卫星发挥的效果,几乎顶得上我们过去全部的侦察手段了……”


    来自总装备部的陈达直来到常浩南身后:


    “维永同志,还有小常,依你们之见,如果想要在太平洋……至少太平洋西部的我国周边海域实现不间断的连续监视,大概需要发射多少海洋一号这样的卫星?”


    陈达直在就任总装备部副主任之前担任过一段时间的国防科工委副主任,尽管在常浩南发迹之前就已经调走,但总归还是属于最早和常浩南有过联系的一批人。


    称呼也就这么一直习惯性地保留了下来。


    这个有些突然的问题,让张维永和常浩南一时间有些难以回答。


    显然,今天发生的事情让装备部门很受鼓舞。


    以至于有了些新的想法。


    按照原计划,在海洋一号技术验证成功后,真正的海洋监视卫星将在5-6年后完成研发并发射。


    但看现在这意思,用户好像有点不太想等了……


    二人对视一眼,还是作为卫星专家的张维永首先给出意见:


    “陈主任,想要真正实现在军事上有效的侦察监视,只靠海洋一号这样的卫星……恐怕是实现不了的。”


    “太阳同步轨道卫星是个近似圆轨道,优势是一颗卫星可以在一天之内扫过几乎整个地球表面,而且每天扫过同一个点的时间一致。具体到海洋一号,就是每天上午9时会通过通过我国的喀什测控站。”


    “但太阳同步轨道的高度不高,而受制于目前星载设备的性能,也没办法提供特别宽广的视角,所以每次拍摄的范围其实很有限……这样的卫星更适合对全球做普适性监视,而不是针对某一个点进行高频重访……”


    “总之,对我国周边实现24小时不间断的侦察监视,难度跟对全世界任意一个点进行24小时不间断侦察监视是一样的……”


    “那地球同步轨道呢?”


    陈达直仍然不死心,他当年上学是学导弹技术的,虽然不完全对口,但倒也不至于两眼一抹黑。


    “地球同步轨道确实可以保证对一个比较大的范围进行连续监视,但轨道高度太高,需要非常先进的成像设备……这类设备几乎没有除了军用以外的任何需求,而且核心零部件被美国人垄断,就算我们现在和欧洲关系不错,也很难搞到成品。”


    “另外,就算真把设备问题给解决了,也需要一颗体积非常庞大的卫星才能搭载,而且还需要很大的能源供应,重量也相应会提高……目前的东方红四号无论如何都不够,另外把十几二十吨的庞然大物打到地球同步轨道上去,又需要比长三乙大得多的重型火箭……”


    “……”


    显然,尽管华夏近些年来的发展已经相当迅速,但面对这种体系性的落后,仍然不是随随便便就能追回来的。


    看着一脸“师傅求求你别念了”表情的陈达直,主管整个航天产业发展的栾文杰略显无奈地摇了摇头,开口安慰道:


    “也不是没有好消息,现在10吨级的东方红五号卫星平台,还有起飞重量在500-1000吨范围的几种新型运载火箭都已经开始论证了,估计很快就能立项,20吨不敢说,但以后往地球同步轨道上打个15吨的东西应该问题不大……”


    陈达直心说你小子隔这哄小孩呢,从开始论证到完成研发,中间隔上十几年都是正常的……


    但话到嘴边,看了看站在旁边低头不语的常浩南,终究还是憋了回去。


    “其实……倒也未必就没办法。”


    就在这个时候,常浩南却突然开了口:


    “目前的海洋一号,因为是技术验证星,所以星载设备的拍摄角度是固定的,只局限于卫星正下方,如果想要调整拍摄角度,那就需要耗费燃料调整卫星本身的姿态。”


    “但如果我们在专门的海洋侦察卫星上去掉其它功能,利用多余的空间和供电安装一套凝视设备……就是类似人的脖子……呃……或者说是猫头鹰的脖子一样。”


    常浩南觉得单靠语言可能不太直观,因此找旁边一名工作人员要了张纸,歘欻几笔画了个示意图:


    “可以在卫星本身不动的情况下调整拍摄角度,这样一颗卫星能提供的有效侦察时长就会大大提高,需要的卫星数量也可以减少到……大概个位数的水平。”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内容有问题?点击>>>邮件反馈
热门推荐
收尸人 盗墓笔记 剃头匠 鸿蒙道 我老婆是美女总裁 创世至尊神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