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地密码

字:
关灯 护眼
藏地密码 > 学霸的军工科研系统 > 第251章 搞预警机也要有备无患

第251章 搞预警机也要有备无患

热门推荐: 收尸人盗墓笔记剃头匠鸿蒙道
    “技术换技术……”


    郭林重复了一遍常浩南说的这个概念。


    在过去,这当然是华夏方面想都不敢想的事情。


    但现在却做到了。


    而且竟然还是跟空中客车这样一个与波音齐名的庞然大物。


    ……


    三人的谈话是在14所内部的机关灶进行的,能进这里吃饭的人保密级别都不会低,加上话题本来就是新闻里面已经播过的内容,因此也没有特地避开其他人。


    于是,就在他们准备收拾餐具离开的时候,有两个一直坐在不远处角落里的人起身走了过来。


    其中一个稍微年长一些的率先开口问道:


    “不好意思,打扰一下,请问这位是常浩南同志么?”


    三个人的目光几乎同时被吸引了过去。


    “没错,我是常浩南,请问您是……”


    “王院士?”


    常浩南话音未落,旁边的郭林直接站起身,同时惊几乎是语无伦次地叫出了对方的身份:


    “我怎么完全不知道……您怎么突然……”


    尽管常浩南和徐洋两个人还是有些懵逼,但听到郭林的称呼,二人为表尊重还是站起身来。


    “王院士这次是来咱们14所是考察一下几种新型雷达的预研情况,一切从简,就没有通知到不涉及项目的人。”


    跟在后面的那位是14所的副所长罗群,这段时间出现过几次,主要是慰问和发福利,所以常浩南印象比较深。


    “你们坐着就好,我过来是想要和小常同志聊一聊。”


    被称为王院士的人话音刚落,罗群便从旁边搬来两张椅子,于是五个人又重新坐回了桌边。


    也就是在这个功夫,常浩南总算反应过来了对方的身份。


    电科集团出身的工程院院士王晓模。


    日后华夏三型预警机:空警200、空警500、zdk03的总设计师和总顾问。


    目前应该是担任电子科学研究院的常务副院长,正好能和郭林刚刚的称呼对上。


    14所在电科集团内部的地位类似601所/112厂在航空工业内部,很多兄弟单位都是三线建设时期从它这里分出去的,所以尽管王晓模算是38所出身,但其实年轻时也在14所工作过。


    这个名字对于常浩南而言自然是如雷贯耳的,只不过这是他第一次看见不到60岁、还算是年富力强状态下的真人,所以一时间没认出来。


    “您是……王晓模院士?”


    尽管已经基本确定自己的猜测,但出于礼貌,常浩南还是询问了一下。


    “你认识我?”


    王晓模有些好奇,他自问自己的名声应该还没传到电科系统以外才对。


    “本来是认不出来的,但郭工刚才的称呼让我猜出来了,以前听过383雷达研制过程中的故事,所以知道您的名字。”


    常浩南的语气不卑不亢,但三两句话就拉近了二人之间的距离——


    383型三坐标雷达是王晓模在黔省大山里的得意之作,还获得过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就算他现在已经算是功成名就,但听到有年轻人提起这个型号,心情还是会好上不少。


    这就跟一个父亲听别人夸自己孩子一样,不高兴那是不可能的。


    当然,另一个重要的原因在于说这番话的人。


    换个14所普通工程师在这里,就不可能起到同样的效果。


    “我是前些天跟南郑182厂梁绍修总师开会的时候,从他那了解到小常同志你的名字,还有一些事情。”


    王晓模首先解释了自己为何能认出常浩南来,然后又继续道:


    “刚刚听你们聊天,好像说起了技术换技术的事情?”


    听到这个问题,常浩南用最快的速度盘算了一下华夏预警机发展的时间线。


    显然,王晓模正是被有关技术引进的话题所吸引的。


    或者更准确地说,应该是被常浩南那句“花钱买技术和市场换技术都不靠谱”所吸引的。


    现在是1997年3月,刚好是圆环工程,也就是用伊尔76机体和大卫国“费尔康”系统结合搞预警机的项目正式立项后不久。


    目前大概处在总体方案确定之后、雷达设计生产阶段。


    根据前世的解密资料来看,王晓模本人对于这次合作没有那么乐观,多次提出要同步安排国内配套研制,不能把希望全都寄托在外方。


    后来的事情证明他是对的。


    2000年,大卫国单方面撕毁合同,停止了研发项目。


    尽管他们全额退还了华夏提前支付的经费,但即便不考虑1992年到2000年之间通货膨胀带来的损失,这一来一回耽误的多年时间也是难以弥补的。


    而现在,王晓模就坐在常浩南面前,并且已经表现出了他的担忧。


    天赐良机,总得做点什么才行。


    “是啊,用我们的技术去换对面的技术,这样手里就相当于有一张底牌,让对面不敢随便掀桌子。”


    常浩南没有机遇转移话题,而是顺着对方的问题回答道。


    “听小常同志的意思,是不太信任欧洲方面?”


    王晓模的语气中听不出太多情绪,如果坐在这里和他说话的是另一个人,恐怕就要花上一段时间才能判断出他的立场倾向。


    但对于知道历史走向的常浩南来说却不用。


    他明确知道对方此时已经开始计划同步研制的事情了,因此和自己的态度应该是一样的。


    “本来就是利益合作关系,倒也谈不上信任不信任,有备无患吧,毕竟我们航空工业之前在这方面吃过亏了。”


    常浩南当然不可能直接跳大神说大卫国三年后不靠谱,只能从侧面入手:


    “从当年的和平典范,再到组装md82飞机,花钱买和用市场换这两条路,我们算是都试过一遍,结果简直撞得头破血流,赔了夫人又折兵。”


    “所以现在我们也算是痛定思痛,虽然国内的航空工业水平总体上还比较落后,但有和没有之间就是质的变化,引进国外先进的技术和理念没问题,只是两条腿走路的原则不能丢,必须得保证独立自主的路线和型号不受影响。”


    年届六十的王晓模自然不可能跟个年轻人一样喜怒形于色,但是在听到跟自己几乎完全思路相通的回答之后,还是免不了感到心情舒畅,整个人的神情和姿态也放松了不少。


    当然,二人都知道,这个话题也就言尽于此了。


    圆环工程的基调是90年代初就定下来的,而且连钱都已经给出去了,别说常浩南,就算是总师王晓模本人也不可能在这时候说要终止合作。


    这也是后者一直苦恼的事情——


    国内配套研制虽然在持续推进,但这并不是圆环工程的既定部分,没有项目就意味着没有钱。


    但是在听到常浩南关于大飞机两条腿走路的说法之后,王晓模突然有了个大胆的想法。


    (本章完)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内容有问题?点击>>>邮件反馈
热门推荐
收尸人 盗墓笔记 剃头匠 鸿蒙道 我老婆是美女总裁 创世至尊神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