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女皇时期一直到唐玄宗登基之前
女皇是在690年九月初九登基的。她的登基称帝标志着她对唐朝的内部清洗基本完成,唐朝的内斗也基本暂停,虽然这个时候国号是大周,不是大唐,但我依然称这是唐朝的一个时期。女皇登基,虽然国内形势较好,但外部情势却非常窘迫,可以说是万分危急。
与吐蕃的争斗中,唐朝倾全国精锐的寅识迦河之战大败而归,唐朝放弃四镇,撤出西域,在与后突厥的争斗中也处于下风,被动挨打,河中昭武九国被大食攻打,也不能发一兵去救,大国威信一落千丈,唐朝60多年的努力眼看毁于一旦。
然而上天终究是眷顾大唐的,天佑女皇。就在这个时候,在内部,动乱基本结束,唐朝开始励精图治;在外部,也突然发生了两个变化,直接挽救了唐朝走下坡路的命运,大唐强势雄起。变化一,吐蕃他们的也内斗了,变化二,在西域西突厥故地,突然强势崛起一个部落——突骑施,而且竟然能够独立对抗后秃,并将他打败。
1,前面介绍出场角色的时候介绍过突骑施。在西突厥被唐朝消灭之后,西突厥阿史那王室继续以酋长的身份统治西秃故地,但全面衰微,一盘散沙。就在这个时候,西突厥别部突骑施强势崛起,其第一代首领乌质勒在690年统一西突厥故地,拥兵几十万。乌质勒带领突骑施大破后突厥远征军,光复碎叶(这个时候后秃的势力已经扩张到西域碎叶城了),后移牙碎叶。之后与唐交好以换取唐朝对他的承认,并在唐朝进攻吐蕃的时候配合唐军大破吐蕃。
可以说唐朝突然就获得了一个强有力的盟友,简直天降之喜。
2,吐蕃也在这个时候爆发内乱,原因之一是各族各部落之间冲突分歧加大;但最重要的原因还是吐蕃高层的内斗加剧。这时的吐蕃赞普叫做杜松芒波杰(670年出生,676年继位,704年去世),他六岁继位的时候,正值唐与吐蕃争斗最激烈的时候,吐蕃大将论钦陵兄弟在这段时间屡立战功,威望越来越高,甚至超过了赞普的王族。
女皇称帝的时候,论钦陵为吐蕃大相,与其弟执政吐蕃十几年,掌管军队数十年。而这个时候吐蕃赞普也已成年,决心除去论钦陵兄弟,吐蕃高层开始内斗。一时间,吐蕃内部人心动荡,无心对外;吐蕃外部军心不稳,众多部族转而投唐,其中就包括后来建立强盗国西夏的党项族,也在这个时候(692年)内附唐朝。
3,692年,,武威军总管王孝杰大破吐蕃,复收安西四镇,重置安西都护府于龟兹,驻唐兵3万,至此一直到安史之乱爆发,安西四镇在经历过多次失陷敌手后再无失守过。两年后,,694年,武威道总管王孝杰破吐蕃论赞刃、突厥可汗子等于冷泉及大岭,各三万余人。
在之后20年,唐在与吐蕃的争斗于吐蕃的争斗中互有胜负,特别是在699年吐蕃国主终于干掉了专权的吐蕃宰相两兄弟,杀死其党羽2000余人,宰相自杀,他的弟弟和儿子则投降唐朝。之后,唐朝与吐蕃争斗基本都是占上风。值得一提的是,在710年十二岁的金城公主嫁给了六岁的吐蕃赞普赤德祖赞,但即使如此两方依然争斗不休。
4,这一时期,正是后突厥最鼎盛的时候。692年,默啜继位可汗,他的狡猾甚于他的哥哥前任后秃可汗数倍。总的来说,他非常善于利用唐朝的内部矛盾,打着保卫唐朝,反对武周的旗号,以争取唐朝两方势力对他的拉拢,另一方面继续进攻唐朝领土,劫掠财物和人口;当唐朝派兵攻打他的时候,他马上求和,危机一解除,便继续进攻唐朝,或者有时候干脆是一面求和,一面进攻。
他多次欺骗戏耍女皇,武则天几次大怒,改默啜名字为为斩啜,并派大军(30万)征剿,但默啜杀完人(唐朝平民),抢完东西就跑回了漠北,唐军追击不及。默啜不但狡猾,政治手腕非常高明,军事能力也非常强悍。不仅把后突厥所有部族收服得服服帖帖,还使用武力迫使西突厥的两部,即咄陆部和弩失毕部暂时屈服于他(699年)。他还继续向西扩张,那时候突骑施的首领已经是乌质勒的儿子娑葛。
5,关于乌质勒的儿子娑葛即位突骑施可汗,期间还发生过一段波折。这里要说到唐朝对安定西突厥故地的一个传统政策,就是扶立阿史那氏汗裔对异姓突厥的统治。这是个已经过时了的,十分错误的政策,但唐朝一有机会就会努力推行它。这个政策的错误已经出现两次了,下面还会继续出现。
其实当初在乌质勒一统西突厥故地,拥兵几十万的时候,唐朝就有一点不想承认突骑施的地位,还想扶持阿史那氏继续统治当地。好在乌质勒实力够强,最后唐朝才不得不勉强承认突骑施的地位,晋封乌质勒为王。但是乌质勒刚一接受唐朝的晋封,旋即病卒,这事发生在706年。其子娑葛代统其众,拥兵30万。
这时候唐朝又有了错误的心思,默认阿史那怀道(此人为故西突厥王族,他爹就是被乌质勒赶下台的)干预突骑施内政,支持阿史那忠节与娑葛争夺突骑施可汗。于是于是娑葛立反,袭擒忠节﹐杀唐使冯嘉宾﹐败唐安西副都护牛师奖。安西大都护郭元振以娑葛理直﹐表请赦除其罪﹐娑葛乃降。
景龙三年(709年)秋,七月,唐朝正式承认了突骑施汗国,册娑葛为贺腊毗伽钦化可汗,赐娑葛名守忠,遮弩名守节。娑葛乃与后突厥断绝了关系(娑葛为对抗阿史那忠节曾短暂与后突厥默啜可汗合作),自此重新臣属于唐,忠心耿耿地佐唐守境,屏卫西疆。
次年(710年),唐朝组织了一次大规模的征伐后突厥的军事行动,以北庭都护吕休璟为主帅,统瀚海、北庭、碎叶等汉兵五万骑;以突骑施部(约二十多万)为前军,大举进攻后突厥默啜可汗。可惜军情外泄,反被默啜事先做好准备,打得大败,突骑施可汗娑葛被默啜擒杀,吕休璟兵败后被免职(这场惨败被记录很少,娑葛的死因也有几种记载)。
总之,在公元711年,李隆基当皇帝的前一年,娑葛突然就死了,十四姓故地一度出现了极大的混乱,直到公元716年苏禄复建突骑施汗国。而后突厥在默啜统治下进入到最鼎盛的时期,在隋朝被分裂之前的大突厥帝国几乎又重新建立起来。这个时候后突厥不但占据原来东*突厥全部土地,还占据了西突厥大部分领地,其势力范围一度到达河中昭武九国。
6,大食开始对河中地区进行统治,705年开始屈底波任呼罗珊总督,开始了对中亚的大规模战争。在这之前,674年攻打安国开始,大食对河中昭武九国的入侵差不多都属于劫掠性质,即抢夺财物,抓取俘虏,勒索赎金等。而从屈底波任呼罗珊总督开始,大食开始对河中有了领土要求。
705年,屈底波首先重新征服吐火罗,挫败了波斯王泥涅师的复国活动。708年,泥涅师再次逃亡长安。从706至709年,屈底波对安国发动战争,并于709年使之降为臣属国,并扶植傀儡政权帮他统治安国。711年屈底波又攻打并占领康国萨末建城,712年征服石国,713和715年两次攻占拔汗那。布哈拉和萨末建曾在707年和712年向默啜求援,每次默啜都答应他们的求援,派他的侄子阙特勤出兵河中。在712年突厥人曾在短时间内占领过整个粟特地区,阿拉伯人只保住了萨末建城一个据点。但最后屈底波还是打跑了后突厥人。
总结:女皇登基之后一直到唐玄宗登基之前,这段时间,由于吐蕃高层内斗严重,唐朝在与吐蕃的争斗中一度占据巨大优势,收复了大量失地,其中包括安西四镇和北庭都护府,之后双方互有胜负,唐朝稍稍占据优势。
另一方面在与后突厥的争斗中,唐朝依旧被动,几乎无法遏制后突厥崛起的势头。好在这时候在西突厥故地突骑施崛起,击败后突厥西征部队,帮助唐朝缓解很大压力。但后突厥,默啜可汗即位之后,唐朝和突骑施联手,依然处于下风。突骑施可汗娑葛为唐朝征讨后突厥战死,西突厥故地一片胡乱,后突厥趁机占据西突厥故地,并将势力扩展到河中昭武九国。风头一时无两。
四、唐玄宗登基之后
唐玄宗李隆基是公元712年八月登基为帝的,但这个时候太上皇唐睿宗李旦仍然掌握大权,太平公主干预朝政,还想废掉李隆基。于是公元713年七月,李隆基发动先天政变,太平公主被赐死在家中,李隆基终于独掌皇帝大权,并开始励精图治,慢慢开创了开元盛世。
唐朝经过几十年的混乱(从武后乱权开始,一直到武后称帝,韦后乱权,最后是李隆基和太平公主相争),这个时候终于拨乱反正,大唐开始走上了正轨。一时间君明臣贤,励精图治,奋发向上。
然而,这个时候大唐的西域形势却很严峻,情况非常不好。后突厥无比强大,大食占据河中,吐蕃蠢蠢欲动,西突厥故地一片混乱。不过情况很快发生了转机
1,后突厥的荣光默啜可汗继续四处征伐,而且还都获得了胜利,默啜征讨并兼并了漠北铁勒诸部,开元四年(716),再讨九姓拔曳固,战于独乐河并获得胜利。然而大意失荆州,默啜获胜之后,恃胜轻归,结果被被拔曳固残部袭杀。后突厥开始内乱,同时拔曳固等五部来降唐朝——天降之喜有木有!
当然玄宗即位之后,与后突厥争斗的劣势已经渐渐扭转。经过中宗,玄宗两代人的努力,局势正朝着唐朝有利的方向发展。但默啜依然是唐朝的心头大患,谁知道默啜突然就莫名其妙死了,难怪有人说唐玄宗圣天子有百灵护佑。
差不多同一时间,大食那边也出事了,714年大食呼罗珊总督屈底波因为与新任大食哈里发不和,反叛大食,结果被部下刺杀。虽然河中或者呼罗珊并没有因此发生内乱,但突然易帅,且新任统帅能力没有屈底波强是肯定的。这就为715年大唐与大食第一次交锋就大获全胜提供了一个有利条件。
2,大唐与大食的第一次正式交锋。
在713年的时候,大食就曾经策划过入侵拔汗那,但由于当地人的坚决抵抗,和其他各种原因,并没有获得成功。于是在715年,大食联合吐蕃,他们操作拔汗那的王位继承,立了一名叫阿了达的人为西拔汗那的王,并率兵帮助阿了达攻打东拔汗那国。当时的国王正是后来宁远国王窦忠节的父亲遏波之,遏波之兵败后逃到安西,向唐朝求救。
当时此时张孝嵩正在安西都护府巡察,接到军情后,立即对安西都护吕休璟说:“不救则无以号令西域。”于是吕休璟将指挥权交给张孝嵩。张孝嵩自率附近各部落的兵马万余人,由龟兹出发,长驱直入,向西挺进数千里,击败吐蕃大食联军。之后相继攻克数百城镇,于十一月直入阿了达盘踞的连城并发起猛攻。张孝嵩率唐军连屠阿了达3座城池,俘斩千余人。敌兵崩溃,阿了达与数骑逃入山谷躲避。随后张孝嵩传檄诸国,一时威震西域。
3,突骑施再次崛起。
突骑施可汗娑葛死后,西突厥十四姓部落陷入了混乱当中,有的降服默啜,有的归顺阿史那献。娑葛的部将苏禄聚集余众,统率突骑施,其部众至二十万人,占有西域大片领地。715年,苏禄被玄宗任命为左羽林大将军、金方道经略大使。
默啜被杀之后,苏禄抓住机会,收拢十四姓部落,自立为可汗,复建突骑施汗国。因为苏禄出身车鼻施部,所以这时候的突骑施可以称之为突骑施车鼻施汗朝。
这就是突骑施历史最为出名的苏禄可汗了。在一开始,苏禄可汗似乎想联合吐蕃和大食将唐朝势力驱逐出西域。于是在开元五年(公元717年),突骑施联合吐蕃和大食攻打四镇,但是被唐朝击败。
对于如何看待苏禄政权,唐朝边将中分为两派,一派主张进剿;一派则主张联合苏禄,共同对抗吐蕃和大食。最后联合的意见占据了上风。
于是唐朝加速了结好苏禄的各项政治步骤,开元六年(718年)五月进拜苏禄为顺国公,七年(719年)遣解忠册之为毗伽忠顺可汗,十年(722年)复册阿史那怀道女为金河公主,嫁之以和亲。
唐朝之所以放弃放弃扶立阿史那氏汗裔的传统国策,果断地采取承认苏禄政权的新方针呢?其奥秘在于大食的兴起。
从719年安国国王还有727年吐火罗叶护所上的《请讨大食表》上的内容:“……伏乞天恩慈泽,救臣苦难,仍请敕下突厥施,令救臣等,臣即统领本国兵马,计会翻破大食。”“又承天可汗处分突厥施可汗云:“西头事委你,即须发兵除却大食。”其事若实,望天可汗却垂处分奴身……”可以看出,唐朝与突骑施苏禄可汗之间应该是有过约定的。
4,唐朝和苏禄可汗合作时期,西域大事件。
开元六年(718年)大食将加拉赫统兵北征,于河中北部得胜,并己准备侵入大唐领土,但是被突厥人包围,经过偿付赎金,才好不容易得救。
开元十年,吐蕃大军攻打唐朝属国小勃律,北庭节度使张孝嵩率疏勒副使张思礼以步骑四千救援,大败吐蕃军。
开元十一年,大食呼罗珊已易将穆斯棱,往任之初即兴兵攻东拔汗那,突骑施奉诏出征,大破之。
开元十二年,大食再犯东拔汗那,苏禄复大破之,其将穆斯林·本·赛义德·艾尔一吉拉比仅以身免,史称“渴水日之战”。导致原已叛附大食的康、石诸国复归于唐,从这时候开始,突骑施开始占据河中之地。
开元十五年(727年),呼罗珊易帅阿什拉斯,河间地区尽叛,苏禄乘势进击,克布哈拉,逐阿拉伯人于阿姆河南,前锋一度攻入呼罗珊。
开元十八年,呼罗珊再次出兵河中,又被苏禄打败,大食士兵损失一万余人。
5,被胜利冲昏头脑的苏禄开始与唐朝反目,有说法是苏禄被大食人所离间
随着苏禄在河中的一系列胜利,苏禄渐渐开始自大狂妄起来,多次攻打安西四镇。
开元十四年(726),苏禄因为金河公主一件小事派军进犯安西四镇,四镇的百姓、牲畜和储物,全被苏禄抢劫一空;在开元十五年,苏禄又连同吐蕃赞普一起率军围攻安西城,被安西副大都护赵颐贞打败。
这里要提一下,苏禄也同时与吐蕃和后突厥交好,他除了娶唐朝册封的交河公主为妻之外,还同时娶了突厥、吐蕃公主,以三国女并为可敦。
开元二十年(732年),这个时候苏禄的影响和权威到达了顶峰。这时候开始,西域来唐朝朝贡的使节一下变得稀少。原因有两点,一是他们大多投靠了苏禄,二是苏禄在这个时候封锁了丝绸之路的通道。
这个时候唐朝已经开始警觉起来。
到了开元二十二年(734年),双方关系正式破裂。事情经过是这样的:这一年,突骑施的一个酋长阙俟斤入朝,经过北庭的时候,产生了异心。还没付诸行动时,他的计划就被一名手下叫何羯达偷偷禀报了唐将刘涣。刘涣决定先发制人,杀死阙俟斤。也有另一种记载阙俟斤带着礼物是想去结交吐蕃,被刘涣捉住杀死。
反正就是唐将刘涣杀了突骑施一个酋长使者,苏禄可汗大怒,兴兵问罪。唐朝一时没做好准备,斥究刘涣的过失,刘涣反叛后被杀死,人头被唐朝送到苏禄那里,并请求和解。但苏禄仍然不肯罢休,兴兵几十万围攻安西四镇。
突骑施大举来攻,安西,北庭只有兵马4.5万,此战打的异常激烈。唐朝开始采取各种措施:(1)从内地调兵,如限期河西节度副使牛仙客“拣练骁雄五千人,即赴安西,受王斛斯处分”;(2)重新扶立阿史那氏汗裔;(3)由唐朝政府出面致书突厥可汗,约其会攻突骑施;(4)秘密联系大食,请其发兵助击突骑施;(5)传谕中亚诸国王、叶护,令其反抗苏禄,“能伺其隙,各有诛夷”,“富贵之举,彼贼是资”。
于是,在唐朝的运作下,消灭突骑施的联盟成立,苏禄可汗围攻安西四镇近十个月后被迫撤离。后大食应约出兵,苏禄派人向唐朝求和,亲率大军渡过乌浒水,但这次他被大食打败。秋天的时候,苏禄又率兵入侵北庭,再次被打败。自此虽然苏禄仍对北庭安西时有袭扰,但已成强弩之末。
开元二十四(736)年,唐朝开始反击,突骑施再次被击溃,自此不再侵犯安西四镇和北庭。同年年底,苏禄又与大食再次会战,再次被打败。
6,苏禄之死和黄黑突骑施之争
苏禄自西败于阿拉伯,东败于唐之后,国势日衰,无力驭众。苏禄麾下两名重臣,大首领莫贺达干、都摩支两部开始兴盛。苏禄人心尽失,且晚年瘫痪,于是在开元二十六年(738)年,莫贺达干和都摩支夜攻苏禄,将苏禄杀死。
苏禄死后,两人拥立娑葛后裔为黄姓可汗,新可汗立后,大权悉归莫贺达干。这里解释一下,三姓突骑施,黄姓突骑施和黑姓突骑施三个概念。
突骑施有三大核心部落,分别是突骑施、车鼻施、处大昆三部,所以突骑施又三姓突骑施。汗国的创立者乌质勒、娑葛父子出身于突骑施部,雄主苏禄出身于车鼻施部,其权臣重宰常出身处大昆部。
苏禄出身的车鼻施部属于黑姓,娑葛父子出身于突骑施部和莫贺达千出身的处木昆部则属黄姓。都摩支所部不属于三大核心部落,但也是黑姓。所谓的黄姓,黑姓,乃是指头发和眼睛的颜色。
很快莫贺达干和都摩支就产生了矛盾,都摩支不满莫贺达干独揽大权,于是拥立苏禄之子骨啜为吐火仙可汗,收其余众,与莫贺达干相攻。这完全是两人的权力之争,之后另一黑姓正支尔微特勤拥苏禄可敦等占据怛逻斯城,自立为汗。
于是便形成了苏禄初死,突骑施汗国三可汗并立的局面。占据碎叶城的吐火仙可汗和都摩支与占据怛罗斯城的尔微特勤和苏禄可敦,双方互相支援,联兵攻击莫贺达干和黄姓可汗。莫贺达干一度势孤,向唐朝求援。
那么唐朝是什么态度呢?
一开始的时候的时候,苏禄兵锋正盛,唐朝急欲结束战争,做了一些错误的决策,其一就是联合大食夹击苏禄,这等于自己打开西大门,为大食的东进点亮路灯;其二就是重新抬出重新抬出政治僵尸西突厥汗裔阿史那昕为十姓可汗,违背了西突厥人和突骑施人的意愿,且阿史那昕自小生活在长安,也没这个能力。
后来苏禄被打惨,唐朝也意识到第一个决策的错误,在开元二十六年(738)八月,唐玄宗曾派宦官魏泰前往突骑施与苏禄和解。可惜太晚,魏泰还在路上,苏禄就已经被部下杀死,而且黄黑二姓的对立也已开始。
这时候唐朝的态度只是观望,后来莫贺达干向唐求援,北庭大都护、碛西节度使盖嘉运曾同苏禄血战三年,认定苏禄之裔乃唐朝大患,遂应请出兵,兼发安西军及诸国师。
这时候唐朝开始支持黄姓突骑施,在开元二十七年(739)八月,在盖嘉运的运筹之下,盖嘉运、莫贺达干这一路连同石国王莫贺咄吐屯,史王斯谨提一起率兵攻破碎叶城,吐火仙可汗骨啜逃跑,连同他的弟弟叶护顿阿波一起被擒,都摩支带少量部下逃脱。此役过后,碎叶城被黄姓突骑施占据,碎叶川成为黄姓突骑施的活动范围。
在盖嘉运发动攻击的同一时间,疏勒镇守使夫蒙灵察与东拔汗那国王也就后来改名叫窦忠节的一起发兵攻破另一黑姓可汗占据的怛逻斯城,斩杀尔微特勤和他的弟弟拨斯。此战过后,东拔汗那国占据怛逻斯城。
两战过后,碎叶城被黄姓突骑施占据,怛逻斯城则被东拔汗那占领。除此以外,被打散的数万散亡之众也全部给了东拔汗那。
事定之后,莫贺达干率众上书,声称“生于荒裔,国乱王薨,更相攻屠,赖天子遣盖嘉运将兵诛暴拯危,愿得稽首圣颜,以部落附安西,永为外臣”。二十八年(740年)唐朝册拜了莫贺达干、石王、史王等人,“显酬其功”,看来莫贺达干扶立的黄姓可汗已得到了唐朝的承认,西土似乎业已大定了。
但矛盾其实已经产生,石国和东拔汗国一起出兵帮助唐朝(其实是帮助黄姓突骑施)攻打黑姓突骑施,战斗结束,东拔汗那国又得地又得人,而石国却只得了一个封号的奖赏。还有重要的一点就是,怛逻斯城的地理位置其实里石国都城拓折城很近而且道路非常好走,离东拔汗那的渴塞城较远,而且道路难行。石国心里有意见几乎是肯定的。
唐朝这样做当然也有他的考虑,东拔汗那事唐最谨,而石国与突骑施走得过近。若是将怛逻斯城给石国,那么整个碎叶川一带,黄姓突骑施的势力就连成了一线。唐朝这样的做的目的就是为了防备石国和突骑施。
;